Friday, July 21, 2017

Closing the Loop

It is the personal appraisal time and managers all submitting their evaluation for this year bonus consideration.

There is one factor when rating the staff performance which I rate higher weightage besides the person’s capability is their ability to Closing the Loop.

My definition of closing a loop is when a person working in a system and start a duty (either assigned or volunteered), he is able to complete the loop and return the result and information back to the system. The ability to closing the loop also make the person RELIABLE.

A simple example would be when you use a public staples/glue and put it back to its original location when done. Push back the chair after the meeting. To a medium task such as someone ask you to pass a document to the other person, and you making sure it is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and informed the giver when it is done. To a more complex, your team assigned you to make a dinner reservation, and you called the restaurant and found out it is closed. And you informed the team about the situation, or even go one step further to propose a new location, which you already checked it is available.

Us Shinryo in a construction line, closing the loop is even more difficult, when you duty is more complex and the system is more complicated as the requirement to complete a project required the cooperative of many parties. However, when you are given a duty/goal, the first thing is to breakdown the goal into multiple tasks (How to do this will be another topic for another day). By closing the loop of each task, you will then achieve to complete the goal.

Also take note closing the loop does not require you to be an expert or a professional at all the tasks, it does not require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and fulfill all your promises all by yourself. There are situations which are out of your control, 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emerged which you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and resources to deal with. In this case, by feedback to the system in time, you are closing the loop and reduce the risk for the whole system.

When all the team members develop this habit of closing the loop, a good team will formed. All the team members are connected, all the tasks handled from one handover to the next handover, a very effective action network will be form. And it happens when you notice these 2 characteristics of closing the loop:

     (1)    Stay unbroken (maintained connected)

  •           When receive an information/task from the system, after the action taken, status must be informed back to the system – to the center and to the next knot for follow up. In short, feed back to the PM and to the next Person in charged.
     (2)    Predictable

  •           Other people know to what extend you can handle the duty.
  •           Other people know where to find you and expect to find you there.
  •           Other people know when can find you. (Hence we often said those who are unreliable when they always take emergency leave on Monday or Friday).

      Predictable does not means you have to have great personal ability or knowledge. It means to let your co-workers knows for certain to what extend you can perform the task.
      A predictable/confirmed contribution from a person is better than a person with great knowledge & ability but cannot keep promises.

To be a reliable person, you need to close the loop. Good news is ability to close a loop is not borne. It can be trained and self-learned.

Subscribe to my telegram channel @GG_Investment_Diary
or visit https://t.me/GG_Investment_Diary
Click here for more https://geamguanlin.blogspot.my



Friday, July 7, 2017

安全行动11 - 死亡率堪忧





Ops Selamat 11(2017) – 安全行动11(2017) 18th June ~ 2nd July

15days 257 fatality => 1day 17 fatality.

Every awake hour there is 1 person died on the road. 平均每一个醒着的小时有1人死在路上。

15days => 21600 minutes.  15days 22402 reported accidents.


Every minute there is an accident happened, excluding unreported. 平均每一分钟有一场交通事故。

薛兆丰丨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


今天我要跟你解释,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能不能够通过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历史,来更好地帮助我们对股票未来的变化做出一点预测。

我们没说研究了就一定能够知道未来股票怎么变化,我们只是说,这些研究能不能够对未来变化有那么一点帮助。这是一个很弱的判断。大家要知道,这个判断越弱,它成立的机会就越大。我们只是说它能够有所帮助而已。能不能有所帮助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1.做学问的基本信念:相信凡事皆有规律

你看,我们学任何的学问,背后都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通过这个学习、通过这个研究,通过我们对已知现象的各种把握,我们能够总结出一点规律来,这个规律对我们未来预测能有帮助。

这是我们从事任何一门学问研究背后的一点信念,如果连这点信念都没有,你就不要做学问了。做学问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世界的变化是完全随机的,你没办法掌握规律,那做学问没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家一天到晚在研究价格,他一定能够比别人多知道那么一点点。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你又觉得好像经济学家不能够预测股市。如果经济学家都能够预测股市的话,他们还来上课干什么?他们还要教书干什么?

他们对股市预测的成功几率,只要比市场水平高那么一点点,他们早就变成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了。所以从实际情况看,他们的预测能力似乎又不比市场上平均的水平更高。
到底股市能不能预测呢?今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2.预期收入流决定资产的现值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份资产的现值,等于它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这里我们要再加一个补充,未来收入那是没有实现的收入,所以只能是预期中的收入。

我们把这个定义再改一改:资产的现值等于 预期 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你看,加入了预期这两个字非常重要,预期变了,现值就发生变化。预期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现值就什么时候发生变化。

这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物理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世界。一棵树会长大、会开花、会结果,在这个世界里面,事物是根据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在发展变化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有另外一个世界,抽象的世界、思想的世界、预期中的世界或者说经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每一项资产它都有现值。这个现值取决于预期中收入流的折现和。预期变了,现值就变;如果预期不变,资产的现值就不变,它会是一条直线。

这是两个世界。真实世界里面的事物在变化,但是在那个抽象的经济世界里面,事物的价格服从另外一个规律,它只取决于一个因素——预期有没有变。如果预期没有变,所有资产的价格会是一条直线,永远不变。

3.消息披露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

什么才会改变预期呢?新的知识。只要有新的知识,预期就会发生改变,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
当然知识这个含义非常广。我们在前面介绍哈耶克(F.A.Hayek )著名的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时候已经讲过,知识这个词包括的含义非常广,包括了各种信息。

什么叫新的知识?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那才叫新的知识,不然就叫老的知识了。所以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

既然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那它一定是意外,不是意外的信息就不是新的知识。所以只有意外的消息、想不到的消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可能知道的那些消息,它们才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那你说,资产现有价格的变化能预测吗?不能预测。

因为我们没办法知道明天才会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够导致资源现有价格的变化。如果是尽人皆知的消息,那它就已经是当前的消息,已经是被消化了的消息,它们不可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值。

所以我们刚才说的这两个世界里面,在真实世界,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事物变化的节奏;但是在资产的世界里面、在预期的世界里面、在经济的世界里面,是那些新消息被披露的过程,决定了价格变化的节奏。

有新的消息披露出来,资产的价格就有变化。没有新的消息,资产的价格就不会发生变化。

4.价格的波动为什么是随机的

我们还是以苹果树为例。苹果树每年能结十个苹果,假设昨天晚上有一场暴风雨,把这苹果树劈掉了一半,从明年开始它每年只能结五个苹果了,而不是十个苹果了。这时候你会明白,这棵树的现值减了一半。

那我问你,这棵树的现值减一半,是现在就发生,还是明年才发生?是现在马上就发生。
一旦你知道这棵树被劈掉一半以后,这棵树的现值当场现在就减一半,不需要等明年结果子的时候这棵树才贬值。你什么时候知道消息,这棵树就什么时候贬值。

在这棵树贬值的过程中,在我们重新估算这棵树现值的过程中,有没有运用我们的科学知识?有的,因为专家会来检查这棵树,看看这棵树受损的程度,根据过往的经验、根据科学知识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重新调整他们的预测,重新评估这棵树的现值。这时候已经用了这个科学知识,并不是说我们不用科学知识。

但是使用这个科学知识的过程,消化这个信息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消化完了以后,这棵树价格的变化,它本身是服从随机行走的,也就是随机的。

为什么它是随机的?因为消息披露出来的这个过程,本身是随机的,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看到,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虽然它背后蕴含了对科学规律的消化过程。

5.人们对新消息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有意思的是,人们从接收到新的消息,到根据过往的经验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确定资产新的价格,这整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你觉得,需要的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个礼拜、一天、一小时、一分钟还是一秒钟?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在2013918日的那一天下午两点钟,美国联邦储备局要宣布一个重大的货币政策,这个货币政策肯定会对当天的市场交易产生重大的影响。预先说好了,这个货币政策是在下午两点整宣布的,那天两点整消息一宣布,两点钟刚过市场就做出了剧烈的反应。



你看看我给你准备的上面那个图表就清楚地显示,两点钟刚过市场就开始做出剧烈的反应。但那一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芝加哥的市场反应,竟然比纽约的市场反应要快那么几毫秒。

你要知道,消息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总部发出的,这个消息传到纽约需要两毫秒,传到芝加哥需要7毫秒。所以通常每一次在华盛顿发出新的消息,都是纽约市场要比芝加哥市场早那么几毫秒做出反应。



但是这一次,芝加哥的反应比纽约的快,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最后联邦储备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这件事情,看是不是消息事前就被走漏了。

几毫秒,消化一条消息的时间只需要几毫秒,再晚就完全晚了。所以你想想,每天你辛苦加班,回到家里洗个澡,把饭菜热一热,打开电视,听听里面股评家怎么分析未来股市的变化,太晚了,黄花菜都凉了。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一个道理是,只有新的消息才可能对资产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而新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能知道的消息,所以新的消息一定是以随机的方式出现的,因为我们事先不能预测。


所以价格的变动也是随机的,尽管事物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来消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间是极短的。

Thursday, July 6, 2017

拖延症




拖延症是病,得治;但是又不肯死心塌地的去治,没有那种不治好死不罢休的勇气;同时,对这种病又不死心,不愿意放弃治疗。
那么绝大多数人就停留在这样一种似乎在治、其实没有治的状态当中。
其实到头来,治疗拖延症的关键就是付诸行动,而不是在那里狂想解决方案,模拟困难过程。
既然不想拖延,就马上行动。
既然你什么都不想行动,那么就:”算了吧”图个心安理得,费事纠结。明白吗?

Tuesday, July 4, 2017

“需求”决定了商品的最终价格

01

先说个貌似题外的话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商品的最终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有的人认为商品的最终价格是由一系列成本决定的。比如政府高价卖地,开发商就高价卖房,房价是由政府推高的。再比如在闹市餐厅吃一碗牛肉面的价格是挺贵的,你去问老板,老板可能会说,我租的租铺租金就很贵,是高的租金推高了牛肉面的价格。
根据会计学,最终产品的定价,等于它一层一层原材料成本之和,再乘以一个合理的利润率,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决定论”。
貌似是合理且正确的。
相反,有人会说,同样是一本书,薄厚差不多,只是内容不同而已,一本买20块,另一个买100块,应该不是成本的问题吧。也有人会说名家的画作价值连城,拍卖价格上亿,应该也不是成本问题吧。
有一个故事是说,美国的一家历史博物馆用上千万美元收购了一个摄像者无意中拍摄到的肯尼迪总统遇刺的几秒钟片段,这肯定也不是成本问题吧。
也许你一定想到了是稀缺性。物的稀缺性本质上对应的是市场的供需关系。
所以问题的答案是“需求”决定了商品的最终价格。

02

那么有一个类似的问题,你可能没有考虑过:决定自己时间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这里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看作是一件商品。
  • 是你付出的时间成本吗?
有的人八个小时做的工作,其他人甚至两个小时就可以,那么付出八个小时的人就越值钱吗?
  • 是你的能力更强,技术更熟练,价格就越高吗?
流水线上的工人技术非常娴熟,可工资也不高啊,即使是让名牌大学毕业生去流水线,可工资还是那个工资。
  • 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就业,差不多同样的工作,可待遇就是不一样啊。
家政服务行业尤其明显。每到逢年过节,一线城市的家政供需矛盾就凸显出来,城市服务面临“无人服务”的窘境,经常听到千金难求好家政的抱怨。但这些在小城市基本上都不是问题,所以可以看到面向一二线城市服务的各类家政APP层出不穷(e家洁、阿姨帮、家政无忧等)。
事实上我们能够理解上面所说“成本决定商品最终价格”的例子是错误的,而错误的原因在于虽然说的是事实,但因果关系颠倒了。
那么,更为直观的结论就是,最终消费品的供需关系,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前面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

03

在市场上决定价格最重要的因素是需求。
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一不小心就忘了。
我们去购买某个商品,是因为真的需要它,而不是因为这个商品的成本有多高。在我们出手购买之前,它的任何成本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不会用它的成本来衡量应该花多少钱去买,而是依据自己的支付能力来判断。
若是有用,贵点也没有关系,若无用,即使再便宜也不应该买,不是吗?
从上面的商品角度转化到“决定你的时间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需求”。至于是谁的需求呢?好好想想呗。
有这么一类人,很勤奋,很努力,可是过得却不怎么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别人并不需要你,你并不是被真正需要。也就是我们老家经常说的“没有努力到点子上”。
有的人时间很廉价,但有的人时间就是那么宝贵。这里的宝贵指的是“值钱”。马云的一个小时、王健林的一个小时,和你的一个小时,虽然本质上都是一个小时,但是他们的一个小时就是很值钱。一切都指向了需求。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如同一款“优秀”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之后,无人问津,是产品不好吗?是营销方式不对吗?是老百姓收入降低了吗?不一定是。但市场的需求过少,那应该至少考虑一下产品对用户而是否言没有太大的用处,我们总不能依靠情怀生活。
那么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当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开始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就是我们采取行动及时改变之时。

04

想想未来需要的是什么?然后从现在开始就朝那个方向努力。
  • 认真的想一想,自己做的这件事,以后有多少人(企业或单位)需要它。
  • 认真的想一想,我做这件事为别人(企业或单位)能提供多少价值。
有人经常说“人脉很重要”,事实上,人脉的本质就是,自己有能力与身处的世界产生强联系。
因为道理很简单——能和更多的人发生联系,是基于彼此的需求。若是那个世界不需要你,你早已被抛弃、被取关、被拉黑、被卸载、被屏蔽。而那世界若真正需要你,他们会更加重视你,加强与你的联系。
朋友间的关系莫不是如此,若无共同的成长和诉求,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朋友的。
QQ、微信、支付宝,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用户量,是因为对那些人来说他们最有用。所以,无论是做产品、谈恋爱,或是打工,多想想如何做到最有用。

05

做人就做真正有用的人
做事就做真正有用的事
做产品就做真正有用的产品
参加工作或者跳槽求职,都想拿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薪水,若是拿不到自己期望的薪水,那么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呢?
换句话说,老板为什么不愿意支付给你更高的薪水?你可能刚入职缺少工作经验或者在原地踏步磨洋工。真实的情况是因为你没有满足老板在工作或业务上的需求。你对老板来说是最有用的哪个人吗?
可以想想我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让老板心甘情愿的支付你满意的薪水呢?且,若是同事中有人拿到了你所期望的收入,那么参考别人是如何做到的,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从单位/公司的需求出发,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做那个最有用的人,那么薪水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是迟早的事。

06

“需求最终决定价格”,有利于我们认清了向哪个方向使劲更有用。
就拿写文章来说,多考虑“我写的东西对别人是否真的有用”,就已经帮助我们排除了许多无谓的干扰。
是明晰概念给出一个策略,还是带来一些启发和激励。用形象化的类比让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用简洁的排比和一些重复的语句使文章保持简洁的逻辑结构,使的他人花时间花精力读到的东西真正为其所用(真正有用许多时候取决于自己把学到的东西用了多少)。
比如,和家人相处,多考虑“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陪伴左右还是漂泊打拼、是含饴弄孙还是养花遛狗、是物质享受还是精神追求、是共同成长还是放任自由......
比如,在工作生活中,多考虑“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团队建设还是骨干培养、是规章制度管理还是领导督促要求、是产品为王还是服务第一、是技术见长还是管理先行......
认清方向,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做到最好,那么自然而然你也是最被需要的。
三条干货,拿走不谢。
  • 确定方向(多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这个世界发生强联系,认识真实的世界);
  • 开始使劲(需求中“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 最被需要(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本文参考李笑来得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图片来自网络和得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