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8, 2018

What are 5 basics of finance/investment I should know

Well I am still in my late 20s, but I have learnt some very important lessons from a financial as well as a general standpoint, sometimes through my own mistakes and often by observing others. Here is what I can share:
  • Saving money is good. But Save to invest and not just save to save
Often we save money and keep it in the bank and boast about a high bank balance after having saved for a few months. There has to be an emergency corpus set aside of course, but make it a rule to invest at least 30% of your savings every month. You can make that investment into stocks, mutual funds, real estate, startups, cryptocurrencies, or whatever you see fit according to your risk profile.
  • Try to develop multiple streams of revenue
One way to earn more money is to increase our sources of income. In today’s high intensity work environment, even if you are working hard at a top firm, you are always dispensable. So creating a second source of income will definitely help out. Also I studied the earning habits of about twenty millionaires and one theme common amongst them was that they all had three or more than three sources of income.
  • Don’t show off
I think the best example you can take in this case is Warren Buffet. For instance, Buffett still lives in a pretty small house in Omaha, Nebraska despite his billions. His reasoning behind staying there? The home has everything he needs. And since he doesn’t need anything bigger or better, he simply doesn’t need, at the moment, to buy another house. The below quote I think actually sums up this point:
  • Set goals and imagine achieving them
We must have not only clear objectives, but also a specific plan to achieve them. Money does not grow on trees, we must work hard to earn it. Many people don't achieve what they want because they don't really know what they want. Rich people know very clearly that they want to make a lot of money, and they work vigorously towards that.
  • Spend time and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 smarter and better than you
An athlete participated in a 100 m race in the U-17 age category. He would always finish in the top 3. This went on for a year. Then he decided to take part in the U-21 category, as he thought he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s in the previous category. Only this time he finished in the last spot in the first six races. But one thing happened. His speed was better than ever. This story teaches us a lesson. If you want to be better and smarter, spend time with people who are better and smarter than you. You will feel inferior at first, but gradually you will improve and become a version of yourself you could only dream of at one point.
  • Think Big and Believe that you can make it too
We all have potential. We’re unique but we’re not special, or different. We all can be someone, but how much we want to become that person is what shapes your actions from today. So Dream Big. Think Big. and most importantly Act Big.
All the best. :)

Sunday, October 8, 2017

别人的经验





楚狂人 23條血淚經驗


1.搶反彈就像搶銀行,搶到要跑,沒搶到也要跑。

2.看到空頭吞噬,先閃人再說,因為掛點機率太高了。

3.市場上的錢賺不完,但是你口袋裡的錢賠得完。

4.這支股票上有壓力、下有支撐,到底該怎麼操作呢?換別支只有支撐沒有壓力的做。

5.盤整量縮是應該的,不要每次看到量縮就亂說因為量先價行,所以準備大跌。

6.停損點怎麼設?往前找長紅爆量的K棒最低點,跌破就該出場。

7.買股票不應該強求買在最低點,要買在相對安全的點。

8.要賺大錢並不是一定得買最低+賣最高,只要買在相對低點+賣在相對高點就夠了。

9.沒有哪種投資方法是完美,你應該選的是最適合你的投資方法。

10.沒有哪種投資工具是完美的,你應該選的是最適合你的投資工具。

11.要扭轉空頭走勢,只有一根長紅是沒用的,需要連續攻擊才行。

12.量小做空,口袋空空。

13.搶反彈的風險遠大於預期報酬,所以別浪費你的青春在搶反彈上面。

14.進場的資金應該要跟指數相反,點位越高買越少,點位越低買越多。

15.少花時間去鑽研波浪理論,因為要靠波浪理論賺錢不是正常人做得到的。

16.任何分析都有其盲點,不要迷信。
17.基本分析很棒,但是時常太慢。
18.操作股票什麼都可以不會,停損點移動法一定要會。

19.在投資理財的道路上,記得: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20.金融市場沒有不可能的事,太鐵齒的都已經死光了。

21.跌五成要漲一倍才能回本,這是國小數學。

22.操作股票要獲利,記得:做的和你想的相反就對了。

23.為了你的財富著想,請拒看財經節目。

http://www.wantgoo.com/blog/article/content?BlogName=119&ArticleID=1336



狄克遜.華德(Dickson G. Watts)
【Speculation As a Fine Art and Thoughts on Life】

絕對性定律 (Laws Absolute)

1. 永不過度交易 (Never Overtrade): 所擁有的部位如過大及超出資本的承受,這明顯會招致災難。這樣規模的部位在遇上市場中的一次波動時,就會使操作者變得沮喪,他的判斷力也會變得沒有價值。


2. 永不翻單 (Never “Double Up”): 永不在同一時間上完全翻轉部位。例如,不要從作多部位,平倉,再同一時間放空相同數量的空單。這偶然會成功,但非常危險。如果市場再度反轉向上,投機者又要再度改變看法,平空倉,再同一時間作多,如果這次也是錯,就會變得極度沮喪。改變原先的部位應該要適當地、謹慎地進行,這才能保持清晰的判斷力與心靈的平衡。


3. 要逃亡得夠快 (Run Quickly): 當危險第一次出現時,要迅速行動逃亡。但如果沒來得及逃亡,而其他人也已經意識到危險時,應停一停,或只平掉部份部位。


4. 當有疑慮時,應減少部位 (When doubtful, reduce the amount of the interest): 無論是對部位不滿意,或所持有的部位太大導致不安全,都應減少部位。有人告訴一位朋友,他的部位讓他睡不著,他的朋友明智及簡潔地回應:「減倉到你睡得著為止。」

條件性原則 (Rules Conditional)
這些原則可根據操作者的情況、個性來作出適當的修改。


1. 賺錢時加碼(Average up)比虧錢時加碼(Average down)好。這看法有違一般人的認同及做法,一般人的做法是,當買入後如下跌,會再買更多,因這可降低成本價。這做法5次中有4次市場的確會反彈,並減少損失,但第5次時,市場沒反彈並持續下跌時,操作者則會虧到頭也大了,只好帶著巨額虧損離場,而這種虧損程度,會導致投機客失去鬥志,最後大多數是破產收場。


相反,賺錢時加碼法,在開始時只輕量地買進一些,並在市場持續上漲時,順著方向線慢慢及謹慎地加碼——但這投機法需要非常小心、非常謹傎,因市場會經常(大概5次中有4次)回調到成本價,這裡就是危險之處。不能在成本價平倉離場,則會破壞整個交易的安全性。不過,遇上持續性上漲的市場時,就是賺大錢之時。


這樣的操作方式,初始風險相當小,但當成功時,利潤卻是很大。這方法只能在預期市場有重大的漲勢或跌勢,及投入恰當並相對安全的資本下應用。


2. 在下跌時買進(buy down),則需要有一個豐厚的荷包,及意志要堅強。不過有些人即使有錢及有堅強意志力,以這樣的方式交易,最終還是常常被摧毀。越強的意志,只代表你越有可能在市場久一點。不過,的確有一班成功的操作者,在下跌時會買進並持有。他們以小量的資本買進,並在進場時已決心長期持有,他們不會受波動影響。他們擁有良好的判斷,在蕭條時持有直到經濟復蘇。他們是投資,而不是投機。


3. 在一般情況下,我的建議是在恰當的資本限制下買進,然後根據判斷,以止損或停利方式平倉離場。原則是”Stop losses and let profits run”。如果目標是要獲取小利潤,那就要設置小虧損的限制。沒勇氣去接受損失,及迫切提取利潤,這都是交易的致命之處。這種方式不知摧毀了多少操作者。


4. 不要忽視大眾的看法。一些嚴重的投機性大事應密切關注。原則是,謹慎地應對大眾的看法,大膽地反其道而行。即使基本面很好,盲目順應市場(如牛市中)而行是危險的。市場隨時逆轉及反咬你。每個投機客都應該知道有太多同伴是危險的。不過在逆勢而行時一樣要保持謹慎,而這謹慎應該要保持到市場動盪不定的時候,亦即是大眾失去信心,市場、情緒及資金都到達到極限之時。操作者應如醫生一樣,時刻留意市場的脈象並作出應對。


5. 在平靜疲弱的市場,就應沽出持貨,因這種市場本來就會發展成為跌市。但當市場已經從疲弱的狀態轉成活躍的下跌,再進入半恐慌或恐慌性抛售時,就應大膽地買進。相反地,在慢慢上漲的市場中發展成更活躍的狀態,再進入狂熱狀態時,就應有信心地沽出。


6. 當對市場形成一個看法時,不要忽視可能性這因素。在拿破崙的戰役中就有一條和可能性有關的教訓:意外事件總會摧毀及修改最好的預算。在預算時,一定要考慮不能預算的事情。能重覆預演可能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強人。


最好根據普遍性的信息,而不是特殊的信息來行動(這才不會被誤導),例如國家狀況、農作物狀況、製造業的狀況。統計數據是有價值的,因這能對整個環境狀況有一個全面的看法。不過那些死盯著統計數據來交易的人﹐則是最壞的示範。英國政治家George Canning說:「除了統計數據,世上再沒有什麼東西像事實那樣騙人了。」

「當有懷疑時,什麼都不要做。不要在信念不足時進場,等待!直到你的信念成熟時。」


寫到這裡,我們的目的已達到了,投機的最基本原則:行動要保持頭腦清晰,使判斷可信賴。故亦應保存後備力量,以備更好的行動之用,尤其是應用在要全力一擊之時。


或許要進行這些原則是很困難,的確只有那些有天賦的人才能運用。不過,就正如藝術家一樣,只有忠於自己的藝術原則,才會有價值。

致富思維


猶太人3個致富秘密

1.盡可能靠腦子而非靠勞力賺錢

有一則小故事是這樣的:

蘇聯成功發射載人火箭後,各國忙著招考太空人。

主考官問來應徵的人:要多少待遇才肯來參加這次有危險的太空飛行?

德國人說:「我要3,000美元,1,000給老婆,

1,000作購屋基金,1,000留著自己用」

法國人說:「我要4,000美元,1,000給老婆,

1,000還房屋貸款,1,000給我情人,

1,000留著自己用」

猶太人說:「我要5,000美元,1,000給你,1,000給我,

剩下3,000,我要用來聘請德國人去開太空船」

有句話說,全球有70%的財富集中在美國人手裡,

而美國人的財富有70%集中在猶太人手裡。

這句話凸顯出猶太人致富的成就。

在故事中,猶太人雖然實際上只拿到了1,000元,

但他拿到的1,000元的前提是「沒有付出任何成本跟風險」,

只憑著一張嘴,就賺到1,000元。

這就是「套利」思維。

這種「套利」思維的重要性在於,

你可以想像如果類似的案例有10個,

故事中的德國人與法國人通通只能賺到3,000元與4,000元,

因為每個人同時間就只能開一個火箭,

不會有分身可以去賺取其他機會;

但是猶太人確可以憑藉套利概念賺到1萬元,

而且還不需要負擔任何風險與成本。

在這樣的思維下,

難怪猶太人可以比其他民族更快速累積財富,

成為全世界最有錢的民族。



2.為對方利益著想懂得讓利

亞洲首富李嘉誠曾囑咐他的兒子:「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我拿六分」。

一個斤斤計較要拿8分的人,也許只有一個人願意和他合作;

但一個只願意拿6分的人,有10個人願意合作,

那就是8分與60分的差別。

回到故事來看,

請特別注意它的敘述方式:「1,000給你,1,000給我」。

猶太人很細膩的注意到,

應該把對方的利益順序擺在自己的前面,

就能讓主考官注意到和他合作的好處,

進而提高猶太人爭取到這個任務的機會。

反過來說,

德國人與法國人都只先想到自己要多少錢,

甚至還想到如果賺到這筆錢要花在什麼地方,

卻沒想過這筆生意尚未落袋,也不去管對方到底的利益在哪裡;

然而猶太人卻聰明的對主考官誘之以利,

願意把自己所得的其中1,000元給主考官,

同時能讓自己、主考官,

以及太空飛行的招募任務可以順利進行。

想想看如果你是主考官,會特別想和誰合作呢?

請注意,

這裡談的不是「賄絡」,而是讓利概念。

雖然賄絡在某些情況下是取得生意的方式之一,

然而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在於,

對於一筆生意,你不能光想到自己的利益,

也要兼顧別人的利益,這筆生意才有機會做得成。



3.把錢花在累積財富而非消耗品

德國人賺了3,000元,

只保留1/3買房子(資產),剩下的2/3顯然是花掉了;

法國人更慘,賺了4,000元,

只保留1/4還房貸,剩下3/4通通花掉;

只有猶太人不去講他怎麼花錢,

只想著該怎麼賺到這筆錢。

股神巴菲特 雖然已經是富比世數一數二的富豪人物,

他卻還是開著他年輕時買的老爺車,住在自己的老房子,

並沒有因為龐大的財富而改變生活,

反而更懂得節省每一筆資金,用在投資獲益上。

所以,如果你希望像猶太人一樣快速致富,

你就不該只執著在自己的事業上,

而應該盡可能找到優秀的人才來為你工作,

好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擴大和其他生意合作的機會,

讓自己賺取更龐大的財富。

在和別人合作的時候,記得先為對方的益處著想,

並懂得讓利贏得合作機會,如此就能擴大你和其他人合作的信任基礎,

讓自己左右逢源,到處都有賺錢事業進行。



最後,累積財富的不二法門,

就是不要賺到錢就只想著消費玩樂,

而應該盡可能把錢再次投入在能為你生財的工具或投資上。

當別人都將財富浪費在消耗的時候,

你的財富正悄悄的、一點一滴的增長,

隨著時間過去,那就是千百倍的差距了。

速算法








1. 4,281 x 11 becomes the following digits: (4)(4+2),(2+8)(8+1)(1) or 47,091

When the sum of a pair is greater than 10, carry that digit to the next left pair (as seen above, where 2+8 was 10)

2. Let's try something harder. 9,621,576,521 x 11 becomes: (9)(9+6),(6+2)(2+1)(1+5),(5+7)(7+6)(6+5),(5+2)(2+1)(1) or 105,837,341,731

“鬼才”老爸:自創“2秒速算法”,9歲兒子大腦堪比計算器!
“鬼才”老爸:自創“2秒速算法”,9歲兒子大腦堪比計算器!
“鬼才”老爸:自創“2秒速算法”,9歲兒子大腦堪比計算器!
“鬼才”老爸:自創“2秒速算法”,9歲兒子大腦堪比計算器!
“鬼才”老爸:自創“2秒速算法”,9歲兒子大腦堪比計算器!
“鬼才”老爸:自創“2秒速算法”,9歲兒子大腦堪比計算器!
“鬼才”老爸:自創“2秒速算法”,9歲兒子大腦堪比計算器!

博士媽媽超有才!教孩子“加減乘除”速算法!難怪數學次次考第一

博士媽媽超有才!教孩子“加減乘除”速算法!難怪數學次次考第一

博士媽媽超有才!教孩子“加減乘除”速算法!難怪數學次次考第一

博士媽媽超有才!教孩子“加減乘除”速算法!難怪數學次次考第一

博士媽媽超有才!教孩子“加減乘除”速算法!難怪數學次次考第一
博士媽媽超有才!教孩子“加減乘除”速算法!難怪數學次次考第一
learn mathematics, How to Mathematics, learning mathematics, Simple tricks for Mathematics, These tricks will help you learn Mathematics easy, How to understand Maths, Simple Mathematical Tricks

大九九乘法表!孩子背熟了,秒變“速算天才”!勝過天價補習班!

投資額屬成敗關鍵



設想一個簡單如擲硬幣的遊戲,公即贏120%,字即輸100%。假設筆者借出$10,000 予讀者玩遊戲,埋單計數贏得最多者勝出,請問讀者每局願意投入多少 %?請細想再往下看。


這個遊戲的設計,長遠而言應該必勝無疑。因為時間越長,擲出公字的機率越接近50%。而贏局所得大於輸局損失。可是,實則是讀者決定每局押注的比率,將直接影響這是必贏或必敗的策略。據統計,大部分人的選擇介乎20% - 50%,若持續以相同比例押注,參與者必敗。反而每次押注比例較低,例如10% 或15%,長遠才會是一個必贏策略。


遊戲的重點是嘗試說明即便贏率有優勢,長遠勝算高,但相比回報率和勝率(分析準確度),真正決定賺錢或虧本,是如何分配投資銀碼,這亦是風險管理的範疇。


《網上加料版》


你決定好每次押注的比例嗎?我們就看看每次壓注50%, 20%, 15% 和10% 的結果。










從上述表中可見,兩局之後,每次押注50% 和 20% 的,手中持有已低於最初的本金。反而每次押注15% 和 10%,相對最初本金仍有錢賺。


若果倒轉輸贏次序呢?









從上表可見,贏輸的次序對最後手上持有的現金,沒有任何影響。真正影響結果的是如何分配投資額。


比率較高的,初期的回報線較亮麗吸睛,但日子久了,因為風險管理不足,將錄得虧損。這結果無關運氣或分析準確度(任何分析都沒有100% 勝算),完全取決於投資額的分配。相比注碼較低的,起初的回報微不足道,但日子越長越顯示複利率的power。

只有1%的人能走完操盤手的5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知其不可也


這是你開始交易的第一個階段。由於耳聞了眾多百萬富翁的發家史,你知道“交易”是一個能賺大錢的買賣。不幸的是,這就像是你準備學開車,“多容易呀!”,但你一但開始就知道有多難了。價格不是上就是下,這背後蘊藏著什麼內幕嗎?“我來破解它吧!”

不幸的是,就像你第一次坐在方向盤前,你很快就發現你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始。你開始不停地交易、不停地承擔著許多的風險。有時你一進場,市場就往下跌,於是你又反手做空。“靠!怎麼又反向了”,你再反手...再反手...再反手...。可能你一開始還做得很好,不過這更糟--因為,這告訴你的大腦:“交易太簡單了”,然後你開始“隨心所欲”了。

出現虧損時,你就嘗試加倍去攤平,就像輸了一塊下次就賭兩塊。有時,你僥倖地贏了回來,但更多的時間卻是斷手斷腳。這時,你已經完全忘記你對“交易”還是一個新手。

這個階段通常會持續一到兩個星期,時光易逝,很快你就進入到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知其不可也

在這個階段,你認知到要操作要獲利,還有些工作要做,“嗯,我還要再做點功課”。你意識到你還是一個不合格的交易員,“我還缺少真正可以獲利的技術”。

於是你開始讀了一些文章,到處瀏覽網頁--從美國到南非的網站都給你看過了。這時,你開始知道...懂得買賣股票 ≠ 懂得投資或投機,於是你試圖探索一套自己的“必殺技”(holy grail),從葛蘭碧八大法則、道氏理論開始學,接著學各種技術指標,但是...你都希望用最短的時間能馬上見到成效,某個技術分析工具的內容看了一遍後,就希望能透過它在股市安身立命,於是你學了幾個小時後就馬上進入市場試圖一展長材,但是...事後卻發現....其實你還是在賠錢繳學費給"市場",而且這個學費還所費不貲!

又過了一段時間,你開始懂得要將技術分析工具組合在一起,於是你在圖表裡設置各種技術分析工具組合,例如KD指標+MACD+RSI,又或是移動平均線+KD指標+威廉指標 之類的方式。

你變成了一個“系統交易狂”--週而復始的從這個方法到那個方法地試,不過,你卻從未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檢驗這個系統是否真正可行,每次你得到一個新的指標你就會欣喜若狂,“這個指標完全不同呀!”,於是你幾乎將所有的技術分析工具都測試過了,閱讀了幾百種技術指標的文章,夢想著你的“魔法系統”今天就可以誕生,而他將成為一個屬於你的倚天劍、屠龍刀。

這個老毛病從你一進入股市就開始了,到了此時仍然改不掉,因為你的潛意識中一直認為....只有用錢滾錢的方式賺錢,才是最聰明最輕鬆的,然而你卻(故意)忽略了二個簡單的小道理....沒付出永遠沒收穫,而且錯誤的方法將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這張圖是商業週刊第1078期專訪周星馳所拍,整篇內容都圍繞在這張圖中所說的....要很努力 很努力,才能做到一點點的成功!

你成了一個“摸底摸頭”的“大師”,用你的指標去找市場反轉的精確點位。盡管你發現你還在輸錢,但你還是堅持不懈地“找找找”,因為你堅信你的做法是正確的。

你會開始跑去聊天室、論壇、討論區,你看到有些人可以賺到錢,你很想知道“那為什麼不是我?”,難道我還有什麼工具沒用到嗎?甚至你會開始問他們,手中的個股套牢了該怎麼辦?但是其實你想聽到的是他們告訴你...持股續抱不用擔心,就算他們建議你賣出,你也會用懷疑的態度來面對這些人的回覆!

你會問很多很多問題,有些問題你事後想起來覺得還有點笨。你很快成為了一個懷疑論者,“那些討論區的傢伙都是騙子”,他們不可能賺那麼多,因為你也已經“學了”,但是你卻做不到,“嗯,他們是騙子,是虎爛的”。


就像對一個迷途的羔羊,某些人會在網站上會提供給你建議,但你卻固執地認為...你知道的是最好的。你完全不在意別人的意見,而且開始過度交易,盡管其他人都說你很瘋狂。你開始考慮跟別人的單,不過,結果很糟,因此,你準備從某些網站那裡取得一些“投顧訊息”,很有趣的是....這些訊息都是會員轉貼而來,而他們轉貼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換取“其他投顧訊息“,這是一個很沒邏輯的動作,但是很多人卻參考這些資料,並深深的以為....下一個分析師會更好。


你可能還會在網路或電視上找一個“高手”來跟著他操作,這個高手可能“保證”會將你改造成一個真正的操盤手(當然,通常這種“保證”是收費的)。不論這個“高手”是真的高還是假的高,你還是沒辦法賺錢,你仍然認為你所擁有的工具是最好的,會虧損....只是時機不對運氣不好而已。


有很多人跟我提過,那個網站有高手某某某,那個指標聽說正確率高達八九成,而我的回答一直都很簡單....

1.技術分析是一門統計學的旁支,沒有一個工具是百分之百的準確,能超過60%就算很不錯了。

2.技術分析的學習過程,會有邊際效用遞檢現象,學越多越雜,恐怕會有反效果!

3.技術分析的高手,比到最後比的是『心法』,而不是交易系統或工具!

某些人會像政論節目中的名嘴一般,用十分嚴格的態度來衡量其他人,對於自己....則要求的很寬鬆。只要別人有一次的不準,沒掌握到市場的轉折時,你會將他列入黑名單,甚至因此而鄙視對方,你所希望找到的是一個股神,每一次都精準的掌握轉折點,帶領你每次的操作都獲利,不過...這樣的股神卻完全不存在,因為....技術分析只是一個機率的學問罷了,而這個機率,通常介於30%~70%之間。


這個階段可能會持續數年,至少我看到的人,這個階段都持續一年以上。經過無數次的打擊,通常你在這個階段,是最容易放棄股市的。

大約60%的新手在前3個月就退出比賽了--他們放棄了,不過不失為好事--試想一下,如果“交易”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都成百萬富翁了。另外剩下的20%在堅持了一年後,在理所當然的暴跌下也繳械投降了。

可能會令你驚奇的是,最後剩下的20%的人會堅持3年之久,他們會想“我已經在游泳池中學會游泳了”。不過,就算經歷了3年,也只有5-10%的人能真正地堅持下來,而且他們開始慢慢地賺錢了。

順便提一句,這些都是真實的資料,不是在我的腦海裡憑空想像出來的。所以,就算你真的在股市經歷了3年,你也不要真的以為你可以如履平地,未來投資這條路,也不會如你所願的一路順遂。

終於,你準備從這個階段出師了。這時,可能你已經花了比你想像中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退出股市又進入股市,這樣的循環已經數次了,曾經有許多次想放棄,不過,這時“交易”已經深深地溶入了你的血液之中。

某一天,在某個瞬間,你突然進入到了第三個階段。

第三階段:頓悟


在第二個階段的後期,你開始認識到不是“交易系統”導致不同的結果。你意識到其實可能幾條簡單的移動平均線就可以賺錢了,只要你的心態和資金管理正確的話。你開始讀一些關於投資心法的文章,例如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投資大師們的語錄或傳記....等,當你將書中描繪的角色跟自己進行對號入座時....忽然,“頓悟”就出現了。

“頓悟”好像將你頭腦裡的兩條筋給連了起來。你突然認識到,不單是你,而是所有的人都無法精確地預測到下一個10秒,市場會怎麼走,更別說下一個20分鐘、下一個交易日了。


因為這個新發現,你停止去關注其他人在想什麼了。主力的動作、市場的新聞,政治的干擾...似乎對你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你成為一個按照自己交易方法,而去交易的絕緣體。你開始按照你自己的交易策略來工作,現在你的交易變得快樂了,而且風險也在你的掌控之中。

你開始用屬於你的交易策略來操作,抓住每一個可能獲利的好機會,當你的出現虧損時,你也不生氣與擔心了,甚至你會覺得“這是可以容忍的錯,因為我不可能預測市場”。當你覺得你的績效不好時,你只是簡單地停損了事。“下一次、再下一次或者再下下一次,將會有越來越高的成功機率”,因為你知道你的交易策略是可行的。


你停止用單一交易的角度來看交易的結果,你開始以每周的角度來看交易報表,“嗯,一次不好的交易並不是差勁的交易系統造成的。”

你終於認識到“交易”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只要持續不絕地使用你的“交易策略”、遵守你自己的交易紀律,這個過程結束後,甜美的果實終將出現。

你學習到了正確的資金與風險的管理,而這時它們已經與你融為一體。你回想之前別人給你的許多建議時,你臉上浮出一絲微笑,“那時我還年輕,現在我理解了”。這個現象很有趣,在股市中經驗的累積通常比知識的累積更重要,似乎每個大師級的人物,在年輕時都有經歷過類似的慘痛教訓,而這個市場也一直在重複著一個故事.....沒學到教訓的小羊犢,被一匹大野狼給吞噬了!

“頓悟”出現在你真正接受...你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那一瞬間。

第四階段:知其可為也

你的交易系統告訴你什麼,你就做什麼。你接受虧損就像你接受獲利一樣。你現在會懂得讓你的獲利繼續增加,而透過停損,讓虧損很快消失。你知道...這只不過是給我的績效帶來些微的陣痛而已。


大多數時間,你處於損益二平的拉鋸狀態,今天贏明天輸,有時這個星期贏個100點,然後下個星期輸個100點,通常你都是處於損益二平的狀態而不會虧大錢。


這時你想你應該算是“好的操盤手”了,而且你開始獲得網站上其他人的尊敬。你仍然在繼續研究和思考你的交易,而且這個過程中,你的獲利次數已經持續地多於虧損次數了。

隨著你經驗不斷的累積,你的交易工具與心法也不斷的修正,每次交易時你都會小心謹慎的思考,而不像之前幾個階段一般,輕易的出手,而且每次操作不順遂時,你會休息一段時間,思考問題之所在,與先前幾個階段不同之處,在於你思考問題的時間,比之前多了許多,而花在交易上的時間,卻比之前少了許多!


這個階段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第五階段:止於至善

你“搞定”了--就像開車,每天你坐進駕駛座,你達到了一種“行雲流水”的狀態,就像你坐在自動導航的車上一樣。你開始做真正的“大交易”了,不過無論盈虧,你的心情都非常穩定,因為獲利而興奮....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

當你在論壇或討論區上,看到有新手自信滿滿的推薦個股,因為他們靠這檔短線賺了不少時,這時你好像看見了自己,不過這已經是幾年前的自己了。

這個階段,你已經進入了操盤手的“烏托邦”境界,每一個大漲大跌的過程中,你都能控制你的情緒,而不會隨著市場起舞,你就像是一個旁觀者,似乎你沒有投入資金在市場中,此時,你已經是一個真正的“操盤手”了。

你成了論壇、討論區、聊天室中的明星,每個人都想聽一聽你要說什麼。你從他們的問題中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你發表你的建議,不過,你知道講了也沒什麼用,“他們還是小孩”,但他們中有人會成為操盤手,有些人會快些,有些人慢些,當然,大多數的人無法進入第二個階段與第三個階段。

“交易”現在變得不那麼令人興奮,事實上,你還覺得有點悶,不過,這是為了自己退休而鋪路,就只是這樣而已。

最後,你找了幾個志同道合,而且都已經邁入第五階段的人,一起來討論,但這時已經變成了純粹的技術探討,而透過這樣的討論...你能從他人身上觀察到你沒留意的部分,又或是你所欠缺的特質。

你潛心磨煉出來的交易模式,它給你帶來了較大的利潤,而風險並沒有因此增加。你交易模式的基礎架構沒有改變--只是修正得更完美,現在,你擁有了美眉經常說的一種能力.....直覺,因為你的決策是在一瞬間所決定,但是其中思考的過程卻耗費一段不短的時間,真要你講出買賣的理由時,你可以列舉出將近十個,甚至超過十個。

你現在能大聲地說,“我是一個操盤手了!!”,不過,謙虛的你,覺得沒有必要告訴任何人,因為『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後記

我希望你喜歡這篇文章,希望你用你的心來閱讀,更加希望你能從這篇文章裡得到些許東西。

請記住,只有1%的人能真正走到第五個階段,但是原因並非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而是你的人格特質!你必須有隨時檢討自己的態度,加上不肯輕易放棄的毅力,而不肯放棄的不是套牢的個股,而是堅持在投資的路上行走,就算前方有許多荊棘與險灘,你仍將堅持走過。

當市場經過一段跌勢後,成交量逐漸萎縮,大家對市場的熱情來到冰點,這時才是你最需要用功的時候,而市場經過一段漲勢,成交量一路放大,大家都信心滿滿過度自信時,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賣股票,這時候才是最輕鬆的,不過....很顯然多數的人都是將這些步驟顛倒著做!這一點從正通這個網站上就可輕易看出,因為一段漲勢出現後,最熱門的討論版塊都是與個股有關的,例如研究報告區,但是一段跌勢後,最熱門的討論版塊卻是技術分析教學區,而研究報告區反而變成最冷門的,畢竟....套牢的個股誰還有興趣去重複檢視呢?

失敗者永遠是部分想要短期致富的人,有這樣的想法使得他們進入市場後不久,就戴上了一付有色眼鏡,所以他們看不到事物的本質,而他們永遠不會檢討自己,錯的...總是別人,而他們也拒絕吸收新的知識,拒絕改變自己的無知,記住這一點後,請你去思考你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如果你沒有操盤手的人格特質....我建議你,第一個階段就該退出股市了,又或是按照巴菲特的建議,投資指數型基金,否則第二與第三個階段,你不可能過的了。

美剧编剧指南


http://nymag.com/arts/tv/upfronts/2013/drama-writers/

从《广告狂人》、《美国谍梦》、《行尸走肉》、《绝命毒师》到《都铎王朝》、《唐顿庄园》和《权力的游戏》,最隐秘、最吸引艾美奖的是什么?遵循这十三条规则,让电视剧精彩、震撼、收视率超高。

规则1:从草根人物写起。

A.让他正值中年。

35-55岁的草根人物通常过着安静而绝望的生活,被一双幼子和郊区家宅所牵绊。这些主人公将遭遇中年危机、感情纠葛,并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现在,伴随着经济的持续不景气,“美国世纪”早已远去,中年人失去优势,成为挣扎的一代。试着写一个不太走运、努力与命运抗争的家伙:他是繁荣大城市定居者的化身,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但感觉自己已行将就木。(如《广告狂人》中的唐·德雷帕、《纸牌屋》中的弗兰克·安德伍德、《绝命毒师》中的沃尔特·怀特、《国土安全》中的尼古拉斯·布罗迪、《行尸走肉》中的瑞克·吉姆,还有《大西洋帝国》中的纳吉·汤姆森。)










B.让他疾病缠身,有着惨痛的回忆。

草根人物与恶魔之间有一个区别:尽管平凡的主角行为笨拙,观众们仍然能够理解并支持他们。所以,让你的主角患上一种任何人都会得的病(如托尼·瑟普拉诺患有恐惧症,唐·德雷柏患有心脏病,尼古拉斯·布罗迪有战斗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沃尔特·怀特患有癌症)。然后,镜头转回到主角悲痛的过去,来解释他的生活为何如此糟糕(如托尼的妈妈、唐在妓院的童年生活、布洛迪在狱中的八年时光,以及沃尔特的生意失败)。

C.让他精于工作。

观众不必喜欢一位平凡的主角,但必须对他过目不忘。如果一个角色在某方面具有超乎异常的才华,观众会宽恕他的风流韵事,或是谋杀罪行。所以,让主角成为所在领域的顶尖高手,会编写广告(如唐·德雷柏)、制造冰毒(如沃尔特·怀特)、虚意逢迎(如伊诺奇·汤姆森)、连环杀人(如德克斯特·摩根),或危机管理(Scandal’s Olivia Pope),让他的专长成为电视剧高潮的一部分。他必须才华横溢,但并非所向无敌。他需要对合法对手心存竞争性恐惧,这会促使他做出更多极端举动,增加戏剧性。

D.让他的事业成为美国梦的缩影。

精彩剧集必须与观众对医生、警察和律师的标准化认知产生更强烈共鸣。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氛围中,草根主角有成长的空间,他们的职业使其得以与形形色色贪得无厌、争权夺利的人物相接处,其中包括毒贩(如《监听风云》中的斯特林格·贝尔)、黑手党(如托尼·瑟普拉诺)、警察(如雷兰·吉文斯)、国会议员(如弗兰克·安德伍德)。一处高度紧张、典型美国式的工作场所可以加强故事的张力,并触及权力、贪婪、资本主义等更大问题。

E.给他一个秘密。

如果主角的有些东西不让家人知道——不管是冰毒生意(如沃尔特·怀特)、风流韵事和偷来的身份(如唐·德雷柏)、基地组织杀害副总统的密谋计划(如尼古拉斯·布罗迪),还是对离开克格勃的渴望(如《美国谍梦》中的菲利普·詹宁斯)——这便为处理“人类内心的自身冲突”提供了简单明确的抓手,也就是福克纳口中所有好作品的根。秘密也会推动故事发展:最终配偶会发现秘密,并将他驱逐出家门,他所剩无几的一点儿稳定被连根拔起。不管他此时此刻躲藏在何处,都将为讨论真正的婚姻问题、婚内生活、公共自我以及信任提供一个出发点。

F.让女性担当主角。

近二十年来,引人注目的平凡主角通常是男性——但谢天谢地,这种状况正在快速变化。在《美国谍梦》、《国土安全》、《丑闻》、《权力的游戏》,甚至在《醍醐灌顶》和《都市女孩》等无聊喜剧中,都有一群咄咄逼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女主人公,并符合以上所有必备要素。比如在《美国谍梦》中,生活在郊区的孩子妈妈(A)伊丽莎白·詹宁斯在生活早期遭受强奸和虐待(B),却在冷战时期的华盛顿特区,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国土安全局间谍(C和D),她向所有人隐藏了自己的秘密身份,除了她的丈夫(E)。







规则2:让他拥有家庭。






从《广告狂人》、《美国谍梦》、《行尸走肉》、《绝命毒师》到《都铎王朝》、《唐顿庄园》和《权力的游戏》,最隐秘、最吸引艾美奖的是什么?答案是,这些剧的核心实际上展现的都是家族故事。常常有一位配偶充当剧集的良知人物(如卡梅拉·瑟普拉诺、斯凯勒·怀特、贝蒂和梅根·德雷帕、杰西卡·布罗迪);一个性情叛逆、麻烦百出的女儿(如梅德·瑟普拉诺、莎莉·德雷帕、达纳·布罗迪);一个微不足道、无药可救的儿子(A.J.瑟普拉诺、小沃尔特、博比·德雷帕、克里斯·布罗迪、卡尔·格莱姆斯)。为了加大赌注,放大平民主角愿为家庭奉献一切的观念,让他的一个孩子天生残疾:在《混乱之子》中,贾克斯的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缺陷,《绝命毒师》里的小沃尔特患有脑瘫。

规则3:把剧情设置在某个时代末期。






让你的主人公处于历史转折之中:如禁酒令时期的大西洋城(《大西洋帝国》)、六十年代的麦迪逊大道(《广告狂人》)、后爱德华七世时代的英国(《唐顿庄园》)、美国西部重建期(《地狱之轮》)。这让剧集保持了有限的保质期(通常是六季),也让观众感觉到世界是在变化的,而不像不受时间影响的、《辛普森一家》中的春田镇一样没有结局,因为一切始终保持不变。

规则4:为主角设定一名导师或手下。

几乎每一部高收视率剧集都利用电视剧的长篇叙事潜力,将代际更迭戏剧化。无论是在《麦迪逊大道》(唐.德雷帕与奥尔森决裂),或是在《中央情报局》(嘉莉·西森与索尔·贝伦森火拼)中,这些冲突都是关键。主人公要么对年纪老迈、极具权威的导师进行反抗(或是他被杀害,后人为他报仇),要么是年轻的剧中角色威胁到平凡主角的权力掌控,使后者自觉辉煌不再。

规则5:为他添加一个相匹配的强硬对手。





所以,你已经有了光辉四射的草根主角——现在,该写一下反派角色吧,让那人性格复杂多变,甚至可能更为怪异,动机同样貌似合理。想一想那些令人生厌的对手,比如《广告狂人》中的皮特·坎贝尔、《混乱之子》中的克莱·莫罗,以及《大西洋帝国》中的尼尔森·范瓦尔登。反派角色也可以亦正亦邪,比如《绝命毒师》中的汉克·施瑞德,或者《美国谍梦》中的斯坦·比曼。刻画得最成功的反派角色,比如斯特林格·贝尔和《火线警探》中的博伊德·克劳德,通常会成为影迷的最爱。

规则6:写一段单场景剧集。

宏大的叙事固然很了不起,但最近一些最佳剧集只是简化的对手戏:在《广告狂人》的《手提箱》一集,被保护者佩吉·沃尔森和导师唐·德雷帕分庭抗礼。或是在《绝命毒师》的冰毒实验室里《飞》那一集,杰西·平克曼和沃尔特·怀特当面对峙。这些情节将大型电视剧的长篇故事提炼为比较简单的代际冲突。

规则7: 以某种药物为中心。








非法物质交易是电视剧针对美国资本主义最耐用的隐喻之一,许多高收视率的电视剧都围绕着一种药物,不管是酒精(如《大西洋帝国》)、冰毒(如《绝命毒师》),还是可卡因(如《火线》)。其中会涉及到一笔带过的配角、荒诞古怪的暴力和令人心碎的情节,“蝴蝶效应”带来的后果将波及到分销链上的每个人。

规则8:性。




电视剧必须与广播区分开来,性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简单做法。普通电视剧经常要“打擦边球”(如在《广告狂人》中,萨莉·德雷珀亲眼目睹了罗杰·斯特林的“吹箫”功夫)。在付费有线电视中,情节设计更是无法无天:最低限度,屏幕上也要玉体横陈(如《黑道家族》中的巴达冰俱乐部、《海滨帝国》中的帕兹·德拉维尔塔),然后让观众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从一夫多妻制(如《大爱》)到性折磨(如《权力的游戏》的杰弗里),再到吸血鬼处女膜再造(如《真爱如血》),无一不是公平博弈。

规则9:暴力事件扎堆。







希区柯克知道,相对于鲜血淋漓,悬念才是血腥暴力的先期信号。如果在每一集中都编造一出谋杀事件,最终观众所能看到的,只是另一部《犯罪现场调查》式警匪片。在长篇电视剧中,悬念应该设定在后面的很多剧集中。例如在《绝命毒师》中,格斯·弗令是一名死不悔改的虐待狂——但却很少行动。当他动手时,用美工刀割开维克多的喉咙,那场面绝对震撼。为了展示暴力的持久后果,请尝试砍去尸体的一部分(如《权力的游戏》中奈德的头和海梅·兰尼斯特的手、《火线警探》中罗伯特·夸尔斯的手臂,以及《广告狂人》中被剁下的脚)。

规则10:每一部正剧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A.健康危机。
要让观众忘记自己正在为暴徒或连环杀手加油打气,最简单的方式是,一开始就设计一场医疗急救场面:如在《黑道家族》中,托尼倒地前以为自己心脏病发作。在《混乱之子》中,贾克斯的孩子接受过紧急手术。在《火线警探》中,博伊德胸部中弹,医护人员对他进行紧急救治。在《绝命毒师》中,沃尔特被确诊为肺癌,却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在《双面法医》中,丽塔的儿子科迪患病。而《大西洋帝国》中,玛格丽特·施罗德遭受流产之苦。

B.尸体的处理。
很多剧集的开头都出现这种场景,绝对阴森恐怖:在《美国谍梦》中,詹宁斯夫妇将尸体浸泡在酸溶液中。在《绝命毒师》中,儿童骚扰者的尸体被弃在树林里。在《大西洋帝国》中,伊莱把汉斯的尸体被丢下海。在《黑道家族》中,克里斯托弗掩埋了埃米尔。藏匿或丢弃尸体(不仅仅是杀了人,之后又逃走)界定了剧中世界的法则:恶有恶报,必须有始有终——事后不仅会真相大白,罪孽也会萦绕于心,令人寝食难安。

C.晚会现场。
长篇大戏通常需要众多的剧中人物,才足以将纷繁交织的故事线维持很多年。但是,如何将这些人物引入剧情?几乎每一部大片在开场部分都会举办一场大型晚会——要么是生日派对(例如《黑道家族》、《绝命毒师》)、葬礼守灵(例如《六英尺下》、爆炸倒计时(例如《大西洋帝国》),要么是皇家盛宴(例如《权力的游戏》)。把人物集中在同一个房间,方能展示出戏剧世界的复杂和逼真。

D.大爆炸。
如果你不早点儿把包袱抖出来,没人会知道后面的精彩将多么令人难忘,因此,在情节中安排炸毁些大物件吧,例如仓库(如《混乱之子》)、餐厅(如《黑道家族》)、飞机(如《迷失》)或教堂(如《火线警探》)。

E.展示英雄的超能力。
还记得唐的天才之作“好彩香烟”广告吗(“它是被烤过的”)?或是卡丽怎样发现布洛迪的手指正在敲击恐怖代码?或是杰克在815航班上为同机乘客实施外科手术?在每个设定好的情节场景中,角色都是屏幕上最聪明的人。即便有剧本操纵一切,观众们仍会不由自主地对主人公的一技之长深表赞赏。

规则11:“掉书袋”。

像撒鸟食一样随处引经据典。如果剧集广受欢迎,影迷和喜欢“对号入座”的人会花大量时间,无休止地探寻隐藏的含义,不管这些含义是否真实存在,或者引用是否恰当。如果有一集的剧情晦暗不明,明显的象征手法会让观众胡思乱想,使剧集笼罩上一层智慧的光彩。为什么不能将监狱命名为“翡翠城”,把剧名叫做《奥兹》?为什么不在《广告狂人》中引用但丁的《地狱》,连同《罗马帝国的衰亡》还有弗兰克·奥哈拉的诗歌?《草叶集》会与《绝命毒师》擦出怎样的火花?或许不会逊色于《汤姆·索亚》或者《动物农场》对《迷失》的影响力。

规则12:让每个人身处险境。

杀死主要角色会让观众神经紧张,说明重大危险即将降临。在你设计宏大而震惊的死亡场景时,尽量把它安排在一季剧集的倒数第二集,可为最终结局减少些许压力。《广告狂人》中的莱因·普莱斯、《权力的游戏》中的奈德·史塔克、《绝命毒师》中的迈克·艾曼翠岳、《混乱之子》中的唐娜·勒纳和《火线》中的斯特林格·贝尔和华莱士都在倒数第二集死去,得以安息!

规则13:不要忘记喜剧效果。






遵循上述十几条规则,故事很快会变得单调凄凉。请偶尔来点儿滑稽场面,让人放松放松。在原本暗黑的《绝命毒师》中,索尔·古德曼、贝吉尔和斯基尼·皮特的出现,有助于提亮观众的情绪。《广告狂人》需要罗杰的俏皮话和哈利的插科打诨。甚至连《火线》一剧中都少不了喜剧台词,就是克莱·戴维斯议员的那句“啊呀……呸”。

连环杀手:鉴别及抓捕指南



心理导读: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异常的谋杀犯?我们如何才能洞察他们的行为,予以反击?我们需要走入连环杀手的内心世界。



电视剧《嗜血法医》


从《嗜血法医》和《犯罪现场调查》等广受追捧的电视剧来看,我们似乎对行为极端,令人毛骨悚然的连环杀手极其着迷。但是,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异常的谋杀犯?我们如何才能洞察他们的行为,予以反击?我们需要走入连环杀手的内心世界。



电影《开膛手》


连环杀手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像伊丽莎白·巴托丽和开膛手杰克),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员罗伯特·雷斯勒对连环杀手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种现象才最终被正式承认。今天,联邦调查局和其他调查单位的许多工作都是雷斯勒早期工作的延伸(包括犯罪心理画像,这点我们接下来将进行些许探讨)。



电影《沉默的羔羊》


是什么造就了连环杀手?


但是即使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于连环杀手出现的原因,神经系统学家,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仍然见解不一。研究专家罗纳德·霍姆斯和斯蒂芬·赫尔摩斯称,可供研究的连环杀手太少了。因此,对于生物因素在连环杀手成因中扮演的确切角色,仍未得出有意义的科学见解。但是现在心理学家的努力并不是盲目的——他们已经查明了一些可能的因素。有些连环杀手小时候遭受过虐待——要么是情感上或身体上的,要么是受过性侵犯。许多人有着极度的性幻想,并无法控制,有时还受心理疾病的驱使——如精神分裂、人格变态。


的确,我们大多都知道,许多连环杀手实际上是精神病患者。在海尔病态人格量表得分很高的谋杀犯经常受到强烈的控制欲刺激,并不折手段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导致了有些谋杀犯周期性的暴力行为。但是并非所有的连环杀手都是精神病患者,反之亦然。


因此,随着对连环杀手研究的深入,我们也许将会发现不止一种类型的杀手,或者不只一方面的原因。



电影《七宗罪》


如何定义连环杀手?


现在,正如雷斯勒在联邦调查局的研究工作所证实的,抓捕连环杀手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难以发现凶案与连环杀手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如加拿大的罗伯特·皮克顿案件,警方调查多年才知道连环杀手就在他们身边——一个疏忽或错误就让数十人命丧黄泉。


许多调查员把连环杀手定义为:在间隔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内,在不同的案件中杀死三个或更多人的杀手。而那个时间间隔被称为“冷却期”。但是过去的十年,联邦调查局采用了一个更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案件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受害者被同一罪犯非法杀害”。他们也指出,一个连环凶杀案可以涉及一个或更多的杀手,而且在多起谋杀事件间还必须存在必要的时间,以区别于大屠杀的凶手(他们倾向于持续性的疯狂屠杀,如制造挪威奥斯陆爆炸枪击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和在《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礼上疯狂杀人的詹姆斯·霍姆斯)。但是,一旦两个或者更多的案例能彼此关联,调查人员便开始改变策略,采取相应的方法。



电视剧《犯罪心理》


如何给连环杀手做心理画像?


要试图找出连环杀手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所幸,调查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帮助他们在茫茫人海中锁定那令人生畏的目标。


在许多案件中,除了法医已经发现的东西外,调查员别无他获,他们转而求助于一项被称为“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据此创建一个(罪犯的)概貌,并对目标对象进行预测。这些心理画像是根据多年收集的数据,以及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搜集的资料制作而成。不足为怪的是,连环杀手特定的行为模式、特点和特征是完全可以被预测的。连环杀手通常是为获得心理的满足,而不是为任何物质利益或者战术目标。他们的动机往往是享乐、性满足、兴奋、欲望以及控制欲——这些都是易被忽略的线索。


对调查员来说,更重要的是洞察连环杀手的共性,这能帮助他们描画出罪犯的轮廓图。例如,连环杀手往往是20岁到30岁的男性(年龄大约28岁的居多),他们倾向于杀同种族的人。这些确实是最粗略的概括,调查员还创建了一种概率分析技术,以排除大多数人,缩小调查范围。


连环杀手也有其他的犯罪模式。有些每次都会使用同一种手段杀人,而且受害者往往是特定的类型,例如都是妓女或都是特定年龄段的人。每个种族连环杀手的比例相当相似(有人认为白人有更高的连环杀人的倾向, 为什么这么说,还是一个谜),他们的目标是住在家附近或工作地点附近的陌生人。


有趣的是,女性连环杀手是极其罕见,而且她们的行为常常超出大多数的分析模式 。女杀手倾向于熟人,受害者通常是男性。她们因物质利益而杀人,且常有一个连环杀人团伙,通常是与一个男人共谋。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女魔头》的原型艾琳·沃尔诺斯则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她杀人方式就像男人。



电影《女魔头》


事先谋划还是毫无谋划?


也许心理画像应用最广、最有效的地方就在于决定杀人者是“有谋划的”还是“无谋划的”。


通常 “有谋划的“杀手有很高的智商,犯罪时非常谨慎、小心。在一般人眼中,他们很友善,有自己的朋友,稳定的工作,甚至家庭——没人会怀疑这样的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谋划的”杀手。他们更多的是因为冲动而犯罪,而且(犯罪工具)通常是当时任何可用的东西;他们不会小心翼翼地处理尸体,犯罪现场一团糟。有些杀手有恋尸癖以及精神病史。而“无谋划的”杀手其作案动机倾向于极端的身体发泄、性暴力及满足某种幻想。


但是令调查员感到非常棘手的是,还有种“混合型”的杀手——他们显露出“有谋划”和“无谋划”两方面的特征。经典例子就是杰弗瑞·达默尔,一个有条不紊的,谨慎的杀人犯。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完美的情人”。但同时,他把受害者肢解,将身体部位冷冻,并试图通过把头盖骨钻孔,让尸体复活。他还尝试了吃人肉来“确保受害者一直与他同在。”



电影《香水》


心理画像的局限性是什么?


杰弗瑞·达默尔的例子的确既具有说服力也令人苦恼:心理画像的局限性甚至会误导犯罪分析。达默尔不仅有混合性特征,而且他杀的人也不只是自己种族的人。他杀害男性(他是同性恋),这迷惑了调查人员。


此外,在环城公路狙击手袭击案中,警察根据心理画像将目标锁定在来自华盛顿特区的单独行动的30岁的白人男子。实际上,这起犯罪是两个黑人做的,其中一个41岁,另一个17岁——他们都来自西海岸。


这些案例加上一大堆其他因素,一些观察家便宣称犯罪心理画像不科学,甚至令人产生误解。早在2007年,对于这种调查方法,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就在《纽约客》中抱怨说:”如果你调查的大方向错了,那别指望得到正确具体的细节。“他写到:


心理画像并不是一个测试,不是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正确就表示你通过了测试。所有的细节在某种程度上都要一致,心理画像才有用。在90年代中期,英国内政部分析了184件案例,想看看有多少起罪犯的抓捕归功于心理画像。结果只有5件,仅占2。7%。所以探员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按图索骥。他们需要作出判断:我相信凶手是结巴吗?或者30岁?还是举手放弃?


公平地说说,心理画像顶多是引导调查人员弄清调查方向的一个工具。事实上,在成功的案件调查中,心理画像的分析是很准确。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心理学家和刑事学家大卫·肯特。他在1986年的一起案件中,为连环强奸犯约翰·杜菲创建了一幅心理画像,在他预测的17起事件中,有13件是完全正确的。



电影《十二宫杀手》


如何抓捕连环杀手?


通常,连环杀手被抓多半是由于自己大意。由于缺乏经验,有些在第一次作案时就被抓。而另外的一些(在开始逃脱的)在几年之后就变得粗心大意,且自负,于是就会犯错误。


同样,连环杀手也会被侥幸逃脱的目击者指证杀人犯(这导致达默尔被抓),或者正在犯案时被抓获。有些连环杀手被抓,是因为汽车尾箱中发现尸体(泰德·邦迪就是在一次例行的交通检查中停车时被抓的)。而且,有犯罪前科的杀手很容易被警方怀疑,并被监控,直到最终真相大白被抓捕归案。或者,以团伙形式作案时,一个被抓,其他的就能相继落网。戴维·伯克维茨,“山姆之子”(他以喜爱远间隔狙击约会中的女性而著称),最开始因街头滞留罪被抓——警方一开始认为他是目击者,而不是杀人犯。


有时候警察也是靠运气!

Friday, July 21, 2017

Closing the Loop

It is the personal appraisal time and managers all submitting their evaluation for this year bonus consideration.

There is one factor when rating the staff performance which I rate higher weightage besides the person’s capability is their ability to Closing the Loop.

My definition of closing a loop is when a person working in a system and start a duty (either assigned or volunteered), he is able to complete the loop and return the result and information back to the system. The ability to closing the loop also make the person RELIABLE.

A simple example would be when you use a public staples/glue and put it back to its original location when done. Push back the chair after the meeting. To a medium task such as someone ask you to pass a document to the other person, and you making sure it is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and informed the giver when it is done. To a more complex, your team assigned you to make a dinner reservation, and you called the restaurant and found out it is closed. And you informed the team about the situation, or even go one step further to propose a new location, which you already checked it is available.

Us Shinryo in a construction line, closing the loop is even more difficult, when you duty is more complex and the system is more complicated as the requirement to complete a project required the cooperative of many parties. However, when you are given a duty/goal, the first thing is to breakdown the goal into multiple tasks (How to do this will be another topic for another day). By closing the loop of each task, you will then achieve to complete the goal.

Also take note closing the loop does not require you to be an expert or a professional at all the tasks, it does not require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and fulfill all your promises all by yourself. There are situations which are out of your control, 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emerged which you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and resources to deal with. In this case, by feedback to the system in time, you are closing the loop and reduce the risk for the whole system.

When all the team members develop this habit of closing the loop, a good team will formed. All the team members are connected, all the tasks handled from one handover to the next handover, a very effective action network will be form. And it happens when you notice these 2 characteristics of closing the loop:

     (1)    Stay unbroken (maintained connected)

  •           When receive an information/task from the system, after the action taken, status must be informed back to the system – to the center and to the next knot for follow up. In short, feed back to the PM and to the next Person in charged.
     (2)    Predictable

  •           Other people know to what extend you can handle the duty.
  •           Other people know where to find you and expect to find you there.
  •           Other people know when can find you. (Hence we often said those who are unreliable when they always take emergency leave on Monday or Friday).

      Predictable does not means you have to have great personal ability or knowledge. It means to let your co-workers knows for certain to what extend you can perform the task.
      A predictable/confirmed contribution from a person is better than a person with great knowledge & ability but cannot keep promises.

To be a reliable person, you need to close the loop. Good news is ability to close a loop is not borne. It can be trained and self-learned.

Subscribe to my telegram channel @GG_Investment_Diary
or visit https://t.me/GG_Investment_Diary
Click here for more https://geamguanlin.blogspot.my



Friday, July 7, 2017

安全行动11 - 死亡率堪忧





Ops Selamat 11(2017) – 安全行动11(2017) 18th June ~ 2nd July

15days 257 fatality => 1day 17 fatality.

Every awake hour there is 1 person died on the road. 平均每一个醒着的小时有1人死在路上。

15days => 21600 minutes.  15days 22402 reported accidents.


Every minute there is an accident happened, excluding unreported. 平均每一分钟有一场交通事故。

薛兆丰丨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


今天我要跟你解释,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能不能够通过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历史,来更好地帮助我们对股票未来的变化做出一点预测。

我们没说研究了就一定能够知道未来股票怎么变化,我们只是说,这些研究能不能够对未来变化有那么一点帮助。这是一个很弱的判断。大家要知道,这个判断越弱,它成立的机会就越大。我们只是说它能够有所帮助而已。能不能有所帮助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1.做学问的基本信念:相信凡事皆有规律

你看,我们学任何的学问,背后都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通过这个学习、通过这个研究,通过我们对已知现象的各种把握,我们能够总结出一点规律来,这个规律对我们未来预测能有帮助。

这是我们从事任何一门学问研究背后的一点信念,如果连这点信念都没有,你就不要做学问了。做学问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世界的变化是完全随机的,你没办法掌握规律,那做学问没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家一天到晚在研究价格,他一定能够比别人多知道那么一点点。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你又觉得好像经济学家不能够预测股市。如果经济学家都能够预测股市的话,他们还来上课干什么?他们还要教书干什么?

他们对股市预测的成功几率,只要比市场水平高那么一点点,他们早就变成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了。所以从实际情况看,他们的预测能力似乎又不比市场上平均的水平更高。
到底股市能不能预测呢?今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2.预期收入流决定资产的现值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份资产的现值,等于它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这里我们要再加一个补充,未来收入那是没有实现的收入,所以只能是预期中的收入。

我们把这个定义再改一改:资产的现值等于 预期 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你看,加入了预期这两个字非常重要,预期变了,现值就发生变化。预期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现值就什么时候发生变化。

这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物理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世界。一棵树会长大、会开花、会结果,在这个世界里面,事物是根据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在发展变化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有另外一个世界,抽象的世界、思想的世界、预期中的世界或者说经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每一项资产它都有现值。这个现值取决于预期中收入流的折现和。预期变了,现值就变;如果预期不变,资产的现值就不变,它会是一条直线。

这是两个世界。真实世界里面的事物在变化,但是在那个抽象的经济世界里面,事物的价格服从另外一个规律,它只取决于一个因素——预期有没有变。如果预期没有变,所有资产的价格会是一条直线,永远不变。

3.消息披露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

什么才会改变预期呢?新的知识。只要有新的知识,预期就会发生改变,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
当然知识这个含义非常广。我们在前面介绍哈耶克(F.A.Hayek )著名的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时候已经讲过,知识这个词包括的含义非常广,包括了各种信息。

什么叫新的知识?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那才叫新的知识,不然就叫老的知识了。所以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

既然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那它一定是意外,不是意外的信息就不是新的知识。所以只有意外的消息、想不到的消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可能知道的那些消息,它们才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那你说,资产现有价格的变化能预测吗?不能预测。

因为我们没办法知道明天才会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够导致资源现有价格的变化。如果是尽人皆知的消息,那它就已经是当前的消息,已经是被消化了的消息,它们不可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值。

所以我们刚才说的这两个世界里面,在真实世界,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事物变化的节奏;但是在资产的世界里面、在预期的世界里面、在经济的世界里面,是那些新消息被披露的过程,决定了价格变化的节奏。

有新的消息披露出来,资产的价格就有变化。没有新的消息,资产的价格就不会发生变化。

4.价格的波动为什么是随机的

我们还是以苹果树为例。苹果树每年能结十个苹果,假设昨天晚上有一场暴风雨,把这苹果树劈掉了一半,从明年开始它每年只能结五个苹果了,而不是十个苹果了。这时候你会明白,这棵树的现值减了一半。

那我问你,这棵树的现值减一半,是现在就发生,还是明年才发生?是现在马上就发生。
一旦你知道这棵树被劈掉一半以后,这棵树的现值当场现在就减一半,不需要等明年结果子的时候这棵树才贬值。你什么时候知道消息,这棵树就什么时候贬值。

在这棵树贬值的过程中,在我们重新估算这棵树现值的过程中,有没有运用我们的科学知识?有的,因为专家会来检查这棵树,看看这棵树受损的程度,根据过往的经验、根据科学知识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重新调整他们的预测,重新评估这棵树的现值。这时候已经用了这个科学知识,并不是说我们不用科学知识。

但是使用这个科学知识的过程,消化这个信息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消化完了以后,这棵树价格的变化,它本身是服从随机行走的,也就是随机的。

为什么它是随机的?因为消息披露出来的这个过程,本身是随机的,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看到,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虽然它背后蕴含了对科学规律的消化过程。

5.人们对新消息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有意思的是,人们从接收到新的消息,到根据过往的经验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确定资产新的价格,这整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你觉得,需要的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个礼拜、一天、一小时、一分钟还是一秒钟?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在2013918日的那一天下午两点钟,美国联邦储备局要宣布一个重大的货币政策,这个货币政策肯定会对当天的市场交易产生重大的影响。预先说好了,这个货币政策是在下午两点整宣布的,那天两点整消息一宣布,两点钟刚过市场就做出了剧烈的反应。



你看看我给你准备的上面那个图表就清楚地显示,两点钟刚过市场就开始做出剧烈的反应。但那一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芝加哥的市场反应,竟然比纽约的市场反应要快那么几毫秒。

你要知道,消息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总部发出的,这个消息传到纽约需要两毫秒,传到芝加哥需要7毫秒。所以通常每一次在华盛顿发出新的消息,都是纽约市场要比芝加哥市场早那么几毫秒做出反应。



但是这一次,芝加哥的反应比纽约的快,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最后联邦储备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这件事情,看是不是消息事前就被走漏了。

几毫秒,消化一条消息的时间只需要几毫秒,再晚就完全晚了。所以你想想,每天你辛苦加班,回到家里洗个澡,把饭菜热一热,打开电视,听听里面股评家怎么分析未来股市的变化,太晚了,黄花菜都凉了。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一个道理是,只有新的消息才可能对资产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而新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能知道的消息,所以新的消息一定是以随机的方式出现的,因为我们事先不能预测。


所以价格的变动也是随机的,尽管事物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来消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间是极短的。

Thursday, July 6, 2017

拖延症




拖延症是病,得治;但是又不肯死心塌地的去治,没有那种不治好死不罢休的勇气;同时,对这种病又不死心,不愿意放弃治疗。
那么绝大多数人就停留在这样一种似乎在治、其实没有治的状态当中。
其实到头来,治疗拖延症的关键就是付诸行动,而不是在那里狂想解决方案,模拟困难过程。
既然不想拖延,就马上行动。
既然你什么都不想行动,那么就:”算了吧”图个心安理得,费事纠结。明白吗?